资本凭借“二房东”生意,垄断优质房源,抬高租金,收割年轻人

2020-11-18       浏览次数:231
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最近,我弟在深圳租房,踩了蛋壳的雷。

查了下资料,蛋壳公寓2015年才成立,IPO之前有7轮融资,还都是头部机构,有蚂蚁金服、贝塔斯曼、CMC资本、高榕资本、华人文化产业基金、春花资本等,C轮融资估值就有20亿美元。

在一级市场,融资超过4轮还没有上市或者被并购,就会被怀疑商业模式有问题,或者管理层能力不行,一般会被资本冷落,这家伙竟然融了7轮,还顶着巨亏在美股成功IPO。

选股票的时候,如果在上市前融资次数太多,就要注意了,比如乐视网、瑞幸都是这样,还有融资了11轮的小黄车,有些行业不是有钱就能烧出来的,互联网企业例外。

看了下财报,蛋壳从来都没盈利过,并且越亏越多,17年亏2.7亿,18年亏13.7亿,19年巨亏34.35亿。

再看股价,市值已经跌到2.76亿美元,距离发行时缩水90%。

有人拿蛋壳和瑞幸比,但瑞幸只是坑了股东,蛋壳是坑了所有人:股东、员工、客户(租客)、银行(合伙伙伴)、房东(供应商)。

今年3月,某地方国资投了蛋壳6个亿,目的是想在当地引进蛋壳公寓,结果几个月后国资就翻脸,想把钱要回去。话说很多国资VC确实比较流氓,我也接触过不少,投资本身就是概率游戏,愿赌服输,当初是自己做的决策,失败了就输不起。

今年6月,住建部开始介入调查蛋壳存在的问题,随后公司CEO高靖被请去喝茶。所以没必要羡慕那些大佬,刚去美国敲钟不到半年,就深陷囹圄,靠脸皮和胆量发财,一般都是昙花一现,还是要脚踏实地,少加杠杆,干一些符合时代趋势的事。

CEO被调查,撕下了蛋壳的遮羞布,引发连锁反应,COO离职,股价大跌加剧恐慌,资金链吃紧,于是把季付改成月付,拖欠房东租金,很多地方断网,物业离职,供应商上门讨债,租客对蛋壳失去信任,退房的越来越多,类似银行的挤兑。

屋漏偏逢连夜雨,监管开始严打“租金贷”,要求租金贷占比不能超过30%,而蛋壳已经超过70%,严查“隔断房”使得蛋壳雪上加霜。监管的反射弧也比较长,朝令夕改的。现在吸取教训,比如搞了小贷新规限制蚂蚁金服,如果蚂蚁出了风险,影响比蛋壳大多了。

蛋壳的商业模式很简单,就是二房东赚差价,再收点服务费。先跟房东签长期合同,再跟租客签短期合同,赚议价能力和租金上涨的钱。

蛋壳想要盈利,需要确保两点:

1、 房租市场价格不断上涨

2、 有租客的流量保证,入住率必须很高

但是房价不可能一直上涨,毕竟城市化已经放缓,人口也快负增长了,房地产的黄金岁月已经过去了。

蛋壳也没有自如那样的流量入口,获客渠道和获客成本都没有优势。

所以,这就不是一门靠谱的生意。

这次争议的焦点,不是公寓倒闭,租客被房东赶出门也就罢了,而是赶出门后,却还要继续偿还银行的租金贷,这又是什么逻辑?

我研究了下,因为这里涉及两个合同,一个是租客和公寓签订的租房合同,另一个是租客和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,每个合同的相对人不同。

贷款合同是租客和银行签的,因此法律上的借款人是租客,而不是蛋壳,但是借的钱是放款到公寓平台的,一旦公寓方倒闭,这部分钱可能已经被挪用,租客必须要继续履行还款义务。毕竟贷款合同上白纸黑字,银行只能找租客的麻烦。

而租客只能拿着租房合同去找公寓,让公寓承担违约责任,但公寓已经没能力执行,租客的维权非常难,即使打赢官司,公寓破产清算后只有一点残羹剩饭。

“租金贷”相当于银行替租客支付了全年的租金,之后租客按月交房租,其实就是在还贷。

比如一间房月租3000,租客向银行借了一年的房租36000,但是钱没有给租客,而是打给了公寓。

很多公寓打着押1付1的旗号,其实搞的是押1付12,用这种方式,公寓可以提前拿到大量的现金,然后搞扩张,蛋壳成立4年就能上市,现金贷功不可没。

现在银行业内卷化严重,很多银行为了增收就去搞创新,比如原油宝,还有现金贷,但银行的专业性水平又不咋地,暴雷了就让客户被割韭菜。

还有JG的缺失,不过长租公寓的公关也很厉害,估计是蛋壳没钱公关了,JG才变严的。

蛋壳的商业模式存在致命问题,里面的一堆资本大佬,肯定有明白人,但他们的目的是等IPO后退出,玩个击鼓传花。

资本凭借“二房东”生意,垄断优质房源,抬高租金,收割年轻人。


打赏
凡注明"来源:高碑店房产网"的稿件为本网独家原创稿件,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关键词:
0相关评论

新闻排行

热点楼盘

更多